虽然,在他之前,有股神沃伦·巴菲特捐出99%财产在先,更有著名的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许多媒体、网络论坛上也有诸多猜测,认为他们尽捐家财,不过是为了逃避美国高达50%以上的遗产税。
不过,2007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60亿美元,2290亿美元来自个人捐助,其中一半来自收入水平居美国前10%的家庭。自安德鲁·卡内基之后近百年来,“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正成为许多美国富豪的共识。
卡内基:善举已经延续一百年
1919年8月11日,安德鲁·卡内基因患支气管肺炎死于沙多布鲁克。
卡内基去世之后,外界对他持有的资产议论纷纷。许多报纸估计,他的资产在5亿到6亿美元之间,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已经被他捐献出去。按照目前的美元币值换算(个人财产占美国GDP总值的比例),卡内基的资产在最高峰时相当于眼下的1000亿美元。唯一能够超过他的便是洛克菲勒,其资产换算成今天的币值,甚至超过2000亿美元。
实际上,到1918年1月1日,卡内基已经向慈善事业捐赠了超过3.5亿美元,到他去世时,身边还剩下2500万美元。
卡内基的遗嘱之中,所有的房地产都遗赠给妻子路易丝。对于剩余的2500万美元,卡内基把其中2000万美元交给卡内基公司,又拿出400万美元用于成员扩大之后的私人养老金项目。其中,前总统塔夫托每年可以领取1万美元,格罗弗·克利夫兰夫人和西奥多·罗斯福夫人各自可以领取5000美元,约翰·莫利可以领取1万美元。卡内基家的猎场看守人、护林人和佃农,男管家乔治·欧文、女管家尼科尔夫人、护士南妮·洛克比以及最年长的仆人玛吉·安德森,也都是这笔馈赠的受惠者。最后的100万美元分赠给各个教育机构。其中,匹兹堡大学、史蒂文斯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学会各自获得20万美元。
100多年前,卡内基在其《财富的原则》一书中提出:“我给儿子留下了万能的美元,无异于给他留下了一个诅咒”;“国家通过征收遗产重税表明,它谴责自私的百万富翁的毫无价值的生活。”
“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卡内基的这句名言,为慈善家世代传诵。最终,作为美国第一代的超级富翁,卡内基捐出了他的全部身家。
不过,如果仅仅是捐出巨额资产,卡内基还不足以被称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在他之前,美国的慈善活动早已有之,富翁捐款也不少见。卡内基的开创性在于,他成立了商业化运作的慈善基金会。在卡内基看来,“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他不大主张把财富零零碎碎地分给普通百姓,而是通过设立基金会,以企业化的方式管理。这种方式不仅使“卡内基基金会”得以历经100多年历史而屹立不倒,而且奠定了美国现代慈善组织的基本模式。
时至今日,安德鲁·卡内基捐赠的图书馆依然遍布全美,他建立的主要基金会和信托基金——卡内基苏格兰大学信托基金、卡内基邓弗姆林基金会、卡内基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卡内基英雄基金委员会、华盛顿卡内基学会和卡内基公司——仍然在运转。卡内基公司目前的投资基金总额大致为20亿美元,仍然是美国慈善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卡内基出生的那间邓弗姆林小屋被开辟为博物馆,纪念他的辉煌一生。他在第5大道的故居则成为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一家世界级美术馆。
到今天,当人们评估慈善家的善行时,卡内基仍经常被视为衡量的标准。
洛克菲勒:节俭成性,捐出5亿美元
美国
洛克菲勒虽然聚敛了巨额财富,但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还时时刻刻给儿女们灌输自己的价值观。防止儿女挥金如土的第一步,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没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男孩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像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不过,儿女们渐渐长大,老洛克菲勒认为子女们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性。但是,他又怕孩子们太年轻,缺乏处理大量资金的能力——老洛克菲勒自己的父亲,就是在他4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将可观的钱财传给他。 1934年,美国馈赠和财产税税率大幅度提高,为了避税,又出于对子女们成熟度和经验的担心,老洛克菲勒设立了信托财产,但严格限定任何一个受益人获取收益、动用本金的条件。 1935年,信托财产开始运作的第一年,小洛克菲勒只收到2400美元,是收益总额中的很小一部分。这笔钱包括他除了学费以外的所有生活费用。 “有时,我的确发现自己手头现金拮据,不得不请求父亲提前给钱。而他通常会把我的请求当做是教诲和指导的机会。”小洛克菲勒说。老洛克菲勒还写信批评儿子:“你在这个期间花的钱远远超出了预计的收益,我对你感到有些失望。‘财富越多,人越容易失去头脑’,这句老话很有道理。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能计划好自己的开支,不再验证这句老话。” 然而,像洛克菲勒这样节俭成性的资本家,竟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至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