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舆情走向:
成千上万的点击率、迅速积聚的慈善捐赠、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什么
在现实世界一直较难推进的慈善事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却如火如荼?
除了信息共享的特殊技术支持功能,网络爱心的激荡,恐怕更得益于网
络的自由表达和自由联合,以及对现实制度障碍的规避
一颗网络“魔豆”,却在现实世界里撑起了爱的浓荫——前不久,中国
红十字总会发起致力于帮助困难母亲创业的“魔豆宝宝”爱心工程,源于“魔
豆宝宝小屋”故事的网络爱心大接力,在现实世界有了完美的续集。
有人将“魔豆宝宝”故事称为传奇。周丽红,江苏苏州一名身患绝症的年
轻母亲,为了抚养女儿,从2005年11月始,在淘宝网开办“魔豆宝宝小屋
”服装店,得到无数网友支持,网上义卖和捐赠活动不断。她去世后,网友代理
经营了“魔豆宝宝小屋”,所有收益用来抚养遗孤。按照她的遗愿,家人从18
万元捐款中拿出一半,捐给苏州红十字会,成立了“魔豆宝宝基金”,用来帮助
更多身处困境而又自强不息的母亲。
在网络世界,这样的传奇故事不少。一个悲情事件、一篇感人的帖子、一群
善良的人、一个临时的网上虚拟团体,是构成这类网络爱心故事的基本要素。为
重度烫伤的一岁女童,为穷乡僻壤里患严重腿疾的小冬香,为患胆道锁闭重症被
判为回天乏力的婴儿……善良的心凝聚在一起,组成“爱心妈妈”,发起“一元
慈善”,将爱的温暖传递给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
网络爱心并不仅仅表现在此。
在浙江省东阳市,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利用网络聊天工具QQ群,结成
“爱心联盟”,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他们开展环保活动,清除山上
的垃圾,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帮老农收割麦子……
在四川成都,“萤火助学”网站为偏远山区孩子助学,各地网友除了给孩子
们赠送助学物资,还纷纷竞聘去山区义务支教。
从对个体特殊帮助,到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普遍关注,乃至与民间机构联手设
立慈善救助基金,网络爱心的现实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成千上万的点击率、迅速积聚的慈善捐赠、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什么在现
实世界一直较难推进的慈善事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却能如火如荼?尽管,每一
个网络爱心故事背后,也有许多困惑——捐款的方式、善款的管理和监督使用,
但每一个网络爱心故事总是演绎得那么荡气回肠。
有人认为,这得益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和大众化,才
使网络爱心救助变得顺畅。事实上,除了信息共享的特殊技术支持功能,网络爱
心的激荡,恐怕更得益于网络的自由表达和自由联合,以及对现实制度障碍的规避。
网络是由一个个大写的“你”构成的,每个人都是网络虚拟世界的主角。网
络对个体的尊重,使每一个在这虚拟世界中生活的个体,在感受自身能量的同时,
更能够理解这样的道理——“一盏萤火只能在黑暗中孤独地飞,千百盏萤火一起
飞,就能照亮一条夜路”。
不同于现实社会,网络虚拟社区不以财富论英雄,不贴社会阶层的标签,因
网上了解而生信任感,善款使用情况很快就有回应,不需要繁琐的捐助程序,也
无论捐助多少,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实现爱心。受助者的故事,在网上不断延续
,犹如一部感人的连续剧,让人因了解而同情。这也给现实世界的慈善事业以启示
:信任,便捷,直接,一视同仁,可能是使慈善捐助增强可操作性的几个要素。
网络爱心,不是传奇,它其实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照见现实社会慈善事
业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