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哈斯的担心
2008-11-05
|
作者:陆勇强
|
哈斯先生是美国人,他精通中文,在浙江一所大学念新闻传播学。有一天,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十分气愤。 新闻是这样的:一位老大妈半夜因为被人偷走了钱包,只得步行回家,走在半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好心司机,司机知道她无钱乘车后,就让她上车载她一程。不料想,车子驶出不久,就和一辆大货车相撞了,司机没事,而坐在后面的大妈因为受大创伤,需要截肢,大妈的家属将司机告上法庭,索赔四十万。 哈斯为什么生气?他说,一条新闻与一个社会公义比起来,到底是哪个重要?原来,哈斯所要表达的是,这则新闻把帮助陌生人的社会道德推向了危险的境地。特别是在这条新闻的相关提醒中,媒体用了“司机搭载他人要慎重”的标题。这在哈斯看来,是十分错误的。这样的提醒,完全抛开了良知,让人觉得可怕。 哈斯的担心其实很有道理,媒体此举是在如实报道,但因为这样偶然性的事件,让所有司机放弃帮助他人,在引导公众上,的确存在问题。 这倒让我想起以前听堂哥讲的一个故事。堂哥在夏威夷工作,有一天外出锻炼,摔了一跤,只得一瘸一拐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一辆车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来,问:“先生,你怎么啦,需不需要帮助?”堂哥指指前面不远处的房子,说:“谢谢,我没问题。”司机开车走了,开了一小段路,他又停下来,探出头来朝堂哥看看。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辆车停下来:“先生,你需不需要帮助?”堂哥摇摇头。那车缓缓开走了,司机又回头朝他看看。没过多久,又有一辆车驶过来,司机又停下车,问堂哥需不需要帮助,他车上有药箱,需不需药品?堂哥说不用。 堂哥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救护车赶来了。医生说:“是车牌号为×××的司机帮你呼的电话。”堂哥说,美国是个“陌生人”的社会,大家很少讲熟人,讲关系。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好像离得很远,但一旦你需要帮助时,你又觉得大家之间关系贴得很近。 后来,堂哥终于想明白了,在一个讲效率,讲金钱,讲竞争的社会里,大家都有一个期盼:相互帮助是美好的。如果不这样,灾难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得不到帮助,发在你的身上时也同样得不到帮助。 堂哥说,在美国工作期间,他也帮助过不少人。在国内时,觉得帮助人很骄傲,在美国,我觉得帮助人就是在帮自己。 |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嵩山路20号邮编:150090 总机::0451870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