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风光旖旎的呼兰河畔曾诞生了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如今这里又走出寒门才女魏巍。魏巍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与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名列前茅结下不解之缘,老师、同学都称她才女。今年高考又以604的高分被全省只招两名的沈阳药科大学本硕博连读的基础药学基地班录取。但魏巍一家靠多病的父亲蹬三轮、母亲摆地摊儿艰难度日,入学必需的8000多元费用象一道无解难题横亘在面前。正当魏巍与父母一筹莫展时,市慈善总会、呼兰分会的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来到魏巍家走访调查,办理“王老吉·学子情”助学金申报,探询了她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
趴在炕沿上学习
魏巍家住在呼兰城区一片楼群包裹的平房。房屋低矮破旧,成年人进门须低头弯腰,炕面基本与屋外地面一平,室内阴暗潮湿。家里用砖铺地凸凹不平,没有桌子、没有暖气,更没有电视等起码的家用电器。洗衣板是铁皮面木头框多年不见的老古董。因为没有桌子,魏巍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坐着小板凳,趴在炕沿上学习,这样姿势难以端正,又缺少足够的照明,她早早就患上了近视。家境窘迫并没有压倒坚强的魏巍,她乐观豁达,阳光自信,从容面对遇到的困难,很小就立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生活命运。冬季,为了省煤白天家里几乎不生火,只有到了晚上才烧上火炕。趴在炕沿上学习的魏巍高兴地对妈妈说:“我用的桌子还能加温取暖,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桌子”。冬去春来,10余寒暑,她就是趴在这样的“桌子”上,做过上万道习题,读过上千册课本、资料,写过上百本作业,心无旁骛,一往无前,执着地奔向圆梦大学的人生目标。
不让问题过夜
大凡尖子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魏巍的成功经验是,当天所学的各门课程都要弄懂弄通,再忙再累也要消化理解,不放过一个疑点,不让一个问题过夜。魏巍上高二时,怎么也画不好立体几何的三维图形,解题时经常束手无策,她想出许多途径,不知怎样选择最佳,就带着问题请教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缺乏空间想像力的症结,采取设置坐标系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到了高三学习电磁,对电流和磁力线方向往往搞不清楚,她就把问题一一记在小本上,利用午间找老师辅导,直到完全明白为止。魏巍对学习化学很感兴趣,提出的问题也很多,有时思考到很晚也找不到答案,就连夜到老师家登门求教。化学老师赵冬梅非常喜欢好学上进的魏巍,对她一再表示,不要有顾虑,啥时到我家都欢迎。从此,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时间多晚,赵老师家不断出现一名苦读学子,连邻居都认识了这位喜欢钻研的小姑娘。高考复习时,遇到的问题更多了,除找老师外,魏巍还和邻桌同学自动组成互助组,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提高了大家学习效果,全班高考总体成绩都很理想。
买不起盒饭靠“麻辣烫”充饥
一年四季,再苦再累,父母都要天天蹬车、出摊挣钱。魏巍深知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从小就刚强、懂事,知道生活节俭。她每天穿的都是校服,从不跟一些同学比穿戴,从没进过网吧、饭店、影院等消费场所,更不向父母要生日礼物。去年学校周边的盒饭涨到七、八元,她每天午饭就买两、三元一碗的麻辣烫。有时吃一碗麻辣烫还不饱,就加一个烧饼,怎么也舍不得买盒饭。春季到了,许多同学都卖韭菜合子吃。她回家商量母亲包点韭菜合子,母亲说:“等过些日子韭菜贱了再包吧。”魏巍赶紧解释说:“妈妈,其实我不想吃,只是闻着味很香。”听到女儿的话,母亲眼圈湿了。魏巍在6中住校读高中,很多同学家长都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陪读。看到家长陪读的同学整天有父母呵护,还可以不住宿回家学习,魏巍打心里羡慕。可是一想到自家的经济情况,立刻转变了念头,而且多次劝说父母不要来校探望。因为他们来校需要往返江南江北,穿越大半个市区太劳累了。魏巍要求自己很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但却富有爱心,非常愿意帮助他人,经常向妈妈要些零钱给街上乞讨的老大娘。
寒假帮妈妈卖货手都冻肿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魏巍不到10岁就开始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而且还要劈柴,拎煤,倒泔水,干男孩子做的活,是父母离不了的好帮手。每到寒暑假和节日都要帮妈妈摆摊卖货,贴补家用。年年端午前夕,她和母亲都彻夜不眠,穿梭在踏青人流中,通宵达旦叫卖艾蒿、葫芦等节令物品,只为能多挣一点零花钱。有的饰物她很喜欢,但想上货一个得两、三元钱,只带在手上比比看看就赶紧放下。今年的冬天格外冷,魏巍寒假头一天就顶着星星赶早市占摊位,帮妈卖对联、福字、年画。西北风呼呼刮着,她要脱下手套,不时地翻开商品,让人家挑选。三个多小时的早市散去,魏巍的双手冻得又红又肿。为了怕妈妈看到伤心,她急忙带上手套,装得若无其事。帮妈妈出摊十几天,赚了200多元,全家本可以欢欢喜喜过个年了。但魏巍却不能向别人那样娱乐聚餐,走亲访友,因为她还要冲刺高考。从大年初一开始,魏巍就趴在炕沿上开始了总复习,她是在紧张的学习中送走了高中最后一个春节。
慈善会工作人员问魏巍为么要报考制药专业,她的回答很简单:我爸我妈有病买不起好药,我发誓将来要研究出许多便宜的好药,让父母和社会上更多人都能买来治病。
(撰稿:牟寿臣)